建筑业转型升级: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什么——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如福
这是来自于某施工企业的真实数据,折射出我国许多施工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施工总产值逐年增长,而利润率却逐年下降,甚至由2008年5.5%的利润率降到了2012年的1.1%。
另一组权威统计分析资料显示:中国建筑企业平均业务规模已经与国际先进企业业务规模相当,甚至稍高于国际先进企业,但就资本市场而言,国际先进企业平均市值规模是中国企业的2倍。
问题和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向国外学什么?日前,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资深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如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快速发展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国家基本建设形势较好,建筑施工任务充足。“业务规模扩张已经不是中国建筑企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黄如福说,“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盈利能力,这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
他将旗鼓相当的中外两大建筑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和法国万喜集团公司(简称“万喜”)做了对比分析:2010年,中铁业务量是4737亿元,万喜的业务量是2842亿元,中铁的年产值比万喜要大得多。但在资本市场上,中铁市值是455亿元,而万喜的市值是1789亿元,差距巨大。
差在哪里?黄如福认为,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瓶颈是:忽视“按制度走流程”的重要性,许多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制定的制度,往往采取变通的方法执行,而不是按照制度本身的流程严格执行,造成制度和按流程执行的严重脱节。企业管理标准化程度低,执行力差。“中国施工企业要升级,”黄如福说,“首先要升级我们的思想,升级我们的管理,不仅要在策略上、战略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他认为,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企业管理是必由之路。
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宝贵机遇期,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也是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突出期,这个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压力不断增大。根据国际先进经验以及赴英国考察学习成果,黄如福提出,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节能减排为主旨,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的关键要聚力提升企业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推进、互动发展。”黄如福说。
他同时强调,新型建筑工业化,我国不能盲目建设、自由发展,尤其是“建筑创新科技园”、“建筑工业园”或“预制件厂”。要建设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顶层设计。不要“一点点大的地方”,为了“政绩”、为了“GDP”,或为了暂时的发展,也去建个什么“建筑工业园”或“预制件厂”。
顶层设计确实也有人在“喊”,但是,究竟谁来做、谁来管、如何落实?“够格做这个顶层设计的至少应是省级以上的授权管理部门,而且顶层设计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按照资源、成本以及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点;制定标准(绿色建筑、材料标准评估体系)、统一标准。有了标准,凡是符合标准、达到标准要求的方可立项建设,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许建设。”黄如福说。
他强调,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从现在起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确定顶层设计的组织和责任,强化规划建设,不要哪里有积极性就在哪里建,哪里积极性大就在哪里多建;其次要加快绿色建筑、材料标准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或者引进;最后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工程、住宅工程、医院、学校、多层建筑等必须达到什么标准,或按照什么标准建设。例如,多层房屋建筑工程,必须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实现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
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从建设行业的未来发展看,信息技术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黄如福提出,为了将信息化深度融入新型建筑工业化,应着重抓好六项信息技术应用:
一是整合资源。建立“建设在线”平台,例如,上海建业科技信息公司的“建业在线”和英国的建筑信息在线平台。这种平台可网罗全国、甚至全球“建筑工业园”或“预制件厂”、材料厂商、机械设备商,生产或可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构配件、材料和机械设备信息和技术标准规范等,以便满足设计方咨询和使用符合新型建筑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技术,便于建造方询价和采购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等。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可以聚集全球、全国各地、各行业工程招标信息,投融资、担保业务信息,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和订单管理等。
由此可见,这种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应用资源,生产厂家可以按照生产能力接受订单,并按照订单有计划地生产,保证工期、节约成本和资源。
二是科学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信息量大,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错综复杂,要想站在全省或全国,甚至全球的高度,以更高的视野去做规划设计,可借助类似于英国PLACELOGIC那样的软件系统,应用GIS技术找出最佳“建筑工业园”布点方案和园区规划方案。凡是国外有且采购价格与国内相当或廉价的材料,一律不再建点、生产。例如,英国所需的构配件和材料,有些是从德国、比利时等地采购的。因为,那里的材料性能比国内的好,价格比国内的便宜。
三是优化设计。设计分为预制件设计和建筑工程项目设计。设计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具有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的效果,可大幅度地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预制件设计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另一价值是:按照设计参数自动下料、切割(型钢、钢板等)、打孔、弯曲(钢筋)和成型等。目前,对于钢结构,按照节点大样图下料、切割和打孔,应该说数字化、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了。而对于混凝土预制件,按照设计图纸,在钢筋弯曲(钢筋)、成型,配合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养护等有关专业方面,应该说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在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另外价值是: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自动计算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能,调整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从设计源头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优化建筑空间等。
四是施工管理。在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远程视频监控管理已被众多施工企业所使用,使用的目的重在解决沟通信息、协调资源,保证合同工期和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目前,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施工阶段管理信息化研究应用的重点是,建立工程项目信息模型,继而实现深化设计、数字化自动化生产、预制件生产管理、现场施工管理和远程监控管理等。需要重点突破的是:按照现场条件环境和机械设备,模拟施工过程,制定施工方案;按照设计(BIM系统)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询价和采购;依据设计(BIM系统)确定的工程量,制定管理方案和进行项目管理;按照设计(BIM系统)进行准确的现场拼装(预制件按照设计定位贴有电子芯片)。也就是说,借助这个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部可以动态掌控预制件生产进度、仓储、物流情况以及现场施工进度,保证工程工期、质量和成本。
五是物流管理。随着建筑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整合建筑资源、综合应用方式的改变,物流管理业务信息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业务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在于,不同地域可以享有相同品质的建筑材料(预制件)和技术等;优化配送方案、线路和时间,平衡供需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保障工期;创造“加工附加”价值(采购成品或半成品比自我加工的费用低),降低工程成本。
六是运营管理。任何一个绿色建筑的认证,不可能在认证阶段就覆盖整个建筑生命期,它是有阶段性的。例如,英国的BREEAM评估体系也是这么要求的,建筑物在交付使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要进行性能验证,以确保建造的建筑符合设计性能要求。由此可见,在建筑物运营阶段,对其运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性能的数字化监控十分重要,尤其是公共建筑。建筑物运营阶段需要监控的重点是:建筑物是否符合设计性能要求;建筑物、建筑材料以及设备的能耗情况;建筑预制件、材料和设备等,从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到运输到目的地所产生的“隐性能”的能耗情况等。“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建筑过程的工业化、自动化,生产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更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更符合人类生成、生活的需要。”黄如福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意义深远,范围广泛,作用巨大。”
本报记者 李兆汝(来源 中国建设报)
另一组权威统计分析资料显示:中国建筑企业平均业务规模已经与国际先进企业业务规模相当,甚至稍高于国际先进企业,但就资本市场而言,国际先进企业平均市值规模是中国企业的2倍。
问题和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向国外学什么?日前,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资深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如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快速发展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国家基本建设形势较好,建筑施工任务充足。“业务规模扩张已经不是中国建筑企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黄如福说,“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盈利能力,这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
他将旗鼓相当的中外两大建筑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和法国万喜集团公司(简称“万喜”)做了对比分析:2010年,中铁业务量是4737亿元,万喜的业务量是2842亿元,中铁的年产值比万喜要大得多。但在资本市场上,中铁市值是455亿元,而万喜的市值是1789亿元,差距巨大。
差在哪里?黄如福认为,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瓶颈是:忽视“按制度走流程”的重要性,许多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制定的制度,往往采取变通的方法执行,而不是按照制度本身的流程严格执行,造成制度和按流程执行的严重脱节。企业管理标准化程度低,执行力差。“中国施工企业要升级,”黄如福说,“首先要升级我们的思想,升级我们的管理,不仅要在策略上、战略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他认为,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企业管理是必由之路。
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宝贵机遇期,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也是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突出期,这个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压力不断增大。根据国际先进经验以及赴英国考察学习成果,黄如福提出,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节能减排为主旨,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的关键要聚力提升企业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推进、互动发展。”黄如福说。
他同时强调,新型建筑工业化,我国不能盲目建设、自由发展,尤其是“建筑创新科技园”、“建筑工业园”或“预制件厂”。要建设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顶层设计。不要“一点点大的地方”,为了“政绩”、为了“GDP”,或为了暂时的发展,也去建个什么“建筑工业园”或“预制件厂”。
顶层设计确实也有人在“喊”,但是,究竟谁来做、谁来管、如何落实?“够格做这个顶层设计的至少应是省级以上的授权管理部门,而且顶层设计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按照资源、成本以及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点;制定标准(绿色建筑、材料标准评估体系)、统一标准。有了标准,凡是符合标准、达到标准要求的方可立项建设,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许建设。”黄如福说。
他强调,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从现在起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确定顶层设计的组织和责任,强化规划建设,不要哪里有积极性就在哪里建,哪里积极性大就在哪里多建;其次要加快绿色建筑、材料标准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或者引进;最后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工程、住宅工程、医院、学校、多层建筑等必须达到什么标准,或按照什么标准建设。例如,多层房屋建筑工程,必须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实现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
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从建设行业的未来发展看,信息技术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黄如福提出,为了将信息化深度融入新型建筑工业化,应着重抓好六项信息技术应用:
一是整合资源。建立“建设在线”平台,例如,上海建业科技信息公司的“建业在线”和英国的建筑信息在线平台。这种平台可网罗全国、甚至全球“建筑工业园”或“预制件厂”、材料厂商、机械设备商,生产或可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构配件、材料和机械设备信息和技术标准规范等,以便满足设计方咨询和使用符合新型建筑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技术,便于建造方询价和采购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等。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可以聚集全球、全国各地、各行业工程招标信息,投融资、担保业务信息,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和订单管理等。
由此可见,这种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应用资源,生产厂家可以按照生产能力接受订单,并按照订单有计划地生产,保证工期、节约成本和资源。
二是科学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信息量大,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错综复杂,要想站在全省或全国,甚至全球的高度,以更高的视野去做规划设计,可借助类似于英国PLACELOGIC那样的软件系统,应用GIS技术找出最佳“建筑工业园”布点方案和园区规划方案。凡是国外有且采购价格与国内相当或廉价的材料,一律不再建点、生产。例如,英国所需的构配件和材料,有些是从德国、比利时等地采购的。因为,那里的材料性能比国内的好,价格比国内的便宜。
三是优化设计。设计分为预制件设计和建筑工程项目设计。设计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具有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的效果,可大幅度地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预制件设计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另一价值是:按照设计参数自动下料、切割(型钢、钢板等)、打孔、弯曲(钢筋)和成型等。目前,对于钢结构,按照节点大样图下料、切割和打孔,应该说数字化、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了。而对于混凝土预制件,按照设计图纸,在钢筋弯曲(钢筋)、成型,配合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养护等有关专业方面,应该说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在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另外价值是: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自动计算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能,调整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从设计源头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优化建筑空间等。
四是施工管理。在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远程视频监控管理已被众多施工企业所使用,使用的目的重在解决沟通信息、协调资源,保证合同工期和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目前,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施工阶段管理信息化研究应用的重点是,建立工程项目信息模型,继而实现深化设计、数字化自动化生产、预制件生产管理、现场施工管理和远程监控管理等。需要重点突破的是:按照现场条件环境和机械设备,模拟施工过程,制定施工方案;按照设计(BIM系统)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询价和采购;依据设计(BIM系统)确定的工程量,制定管理方案和进行项目管理;按照设计(BIM系统)进行准确的现场拼装(预制件按照设计定位贴有电子芯片)。也就是说,借助这个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部可以动态掌控预制件生产进度、仓储、物流情况以及现场施工进度,保证工程工期、质量和成本。
五是物流管理。随着建筑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整合建筑资源、综合应用方式的改变,物流管理业务信息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业务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在于,不同地域可以享有相同品质的建筑材料(预制件)和技术等;优化配送方案、线路和时间,平衡供需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保障工期;创造“加工附加”价值(采购成品或半成品比自我加工的费用低),降低工程成本。
六是运营管理。任何一个绿色建筑的认证,不可能在认证阶段就覆盖整个建筑生命期,它是有阶段性的。例如,英国的BREEAM评估体系也是这么要求的,建筑物在交付使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要进行性能验证,以确保建造的建筑符合设计性能要求。由此可见,在建筑物运营阶段,对其运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性能的数字化监控十分重要,尤其是公共建筑。建筑物运营阶段需要监控的重点是:建筑物是否符合设计性能要求;建筑物、建筑材料以及设备的能耗情况;建筑预制件、材料和设备等,从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到运输到目的地所产生的“隐性能”的能耗情况等。“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建筑过程的工业化、自动化,生产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更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更符合人类生成、生活的需要。”黄如福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意义深远,范围广泛,作用巨大。”
本报记者 李兆汝(来源 中国建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