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建筑产业化走进PC“误区”
随着近几年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不断在国内加温,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这个名词也被自上而下地频繁提及。
“现在不少地方在大兴PC工厂,整个行业也在不断倡导PC的发展,我认为这里面出现了一些偏颇,实际上,PC只是建筑产业化的一部分,要防止整个产业链片面的‘被代表’。”近日,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表示,合理地运用PC技术确实有助于集约环保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建筑业提质升级,但是不能简单地将PC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等概念划上等号,片面强调PC将同样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PC的前世今生
PC(PrecastConcrete),即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的简称,记者了解到,现在业内所说的PC,通常是指是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以及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而这种装配式的结构体系其实已经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广装配式房屋的发展,其中装配式大板结构体系发展得较为迅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及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正忠回忆道,由于当时我国住房紧缺问题突出,装配式大板技术主要应用于住宅领域,并在上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广泛推广。
那么,为何装配式大板住宅的发展趋势没有延续至今呢?徐正忠告诉记者,一是由于当时技术、经济、装备发展水平有限,房屋的质量和抗震性能不足,这点在唐山大地震时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二是装配式大板住宅样式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户型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装配式大板住宅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我国推行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虽然依旧是装配式结构,但不论是建造工艺、构件精度还是设备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配式大板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多数为机械方式,构件之间的钢筋不直接接触,连接受力以螺栓和预埋件为主,这种连接方式整体性差,隔音防水性能不足;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则以现浇节点为主,将预制PC构件的钢筋伸入现浇构件中锚固连接,保证了房屋的整体性,质量有了明显进步。”一位业内专家如此描述两者的差别。
然而,即使目前PC结构连接方式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构件之间连接点的质量隐患并没有随之挥去。“项目封顶后,很难检查连接节点的质量到底如何。而且目前我国的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还难以保证连接节点的施工工艺完全做到保质保量。”徐正忠不无忧心地表示,目前的许多PC建筑的连接节点缺乏足够的实验论证支持,在施工和管理上也无法实现有效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PC≠建筑产业化
除此之外,PC发展“一枝独秀”的现状也让一些业内专家对于建筑产业化整体发展方向是否会被“带偏”产生忧虑。前不久,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修龙就曾公开发文呼吁,从“住宅产业化”到“建筑产业现代化”,其内涵更宽、更广,不仅涵盖住宅建筑结构部分,而且包含了部品部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还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入进来。
“目前存在简单地把工业化、产业化理解为PC技术的误区。应该看到,PC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防止产能过剩。第二,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他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部品部件也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其被重视的程度却远不如PC。
对此开彦也表示认同,他对记者表示,建筑产业化讲究规模效益,PC也不例外。一个城市要不要大力发展PC,首先要对自身的市场规模和承受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调研。否则,工厂将难以持续发展,加之PC的运输和吊装成本都比较大,很可能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反作用。“PC在我国应该积极引导,但要因地制宜,要理性发展,避免大干快上。”徐正忠说,发展建筑产业化不等于排斥现浇,也不等于盲目地追求高预制率。同时,模数问题作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被重视和推广。
“只有模数统一,建筑产业化才能真正沿着标准化、工业化的路径发展,否则,发展建筑产业化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林琳一针见血地表示,所谓模数统一就是大家根据约定的尺寸去生产建造产品,否则产品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造成资源与空间的极大浪费。
据了解,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的新版《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已经在今年正式施行,新版标准根据我国与国际建筑业的变化对基本尺寸、空间网格重新做了调整,期待能够给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带来更多指导与帮助。
▉本报记者 时宜 北京报道
“现在不少地方在大兴PC工厂,整个行业也在不断倡导PC的发展,我认为这里面出现了一些偏颇,实际上,PC只是建筑产业化的一部分,要防止整个产业链片面的‘被代表’。”近日,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表示,合理地运用PC技术确实有助于集约环保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建筑业提质升级,但是不能简单地将PC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等概念划上等号,片面强调PC将同样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PC的前世今生
PC(PrecastConcrete),即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的简称,记者了解到,现在业内所说的PC,通常是指是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以及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而这种装配式的结构体系其实已经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广装配式房屋的发展,其中装配式大板结构体系发展得较为迅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及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正忠回忆道,由于当时我国住房紧缺问题突出,装配式大板技术主要应用于住宅领域,并在上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广泛推广。
那么,为何装配式大板住宅的发展趋势没有延续至今呢?徐正忠告诉记者,一是由于当时技术、经济、装备发展水平有限,房屋的质量和抗震性能不足,这点在唐山大地震时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二是装配式大板住宅样式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户型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装配式大板住宅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我国推行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虽然依旧是装配式结构,但不论是建造工艺、构件精度还是设备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配式大板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多数为机械方式,构件之间的钢筋不直接接触,连接受力以螺栓和预埋件为主,这种连接方式整体性差,隔音防水性能不足;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则以现浇节点为主,将预制PC构件的钢筋伸入现浇构件中锚固连接,保证了房屋的整体性,质量有了明显进步。”一位业内专家如此描述两者的差别。
然而,即使目前PC结构连接方式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构件之间连接点的质量隐患并没有随之挥去。“项目封顶后,很难检查连接节点的质量到底如何。而且目前我国的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还难以保证连接节点的施工工艺完全做到保质保量。”徐正忠不无忧心地表示,目前的许多PC建筑的连接节点缺乏足够的实验论证支持,在施工和管理上也无法实现有效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PC≠建筑产业化
除此之外,PC发展“一枝独秀”的现状也让一些业内专家对于建筑产业化整体发展方向是否会被“带偏”产生忧虑。前不久,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修龙就曾公开发文呼吁,从“住宅产业化”到“建筑产业现代化”,其内涵更宽、更广,不仅涵盖住宅建筑结构部分,而且包含了部品部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还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入进来。
“目前存在简单地把工业化、产业化理解为PC技术的误区。应该看到,PC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防止产能过剩。第二,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他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部品部件也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其被重视的程度却远不如PC。
对此开彦也表示认同,他对记者表示,建筑产业化讲究规模效益,PC也不例外。一个城市要不要大力发展PC,首先要对自身的市场规模和承受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调研。否则,工厂将难以持续发展,加之PC的运输和吊装成本都比较大,很可能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反作用。“PC在我国应该积极引导,但要因地制宜,要理性发展,避免大干快上。”徐正忠说,发展建筑产业化不等于排斥现浇,也不等于盲目地追求高预制率。同时,模数问题作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被重视和推广。
“只有模数统一,建筑产业化才能真正沿着标准化、工业化的路径发展,否则,发展建筑产业化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林琳一针见血地表示,所谓模数统一就是大家根据约定的尺寸去生产建造产品,否则产品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造成资源与空间的极大浪费。
据了解,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的新版《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已经在今年正式施行,新版标准根据我国与国际建筑业的变化对基本尺寸、空间网格重新做了调整,期待能够给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带来更多指导与帮助。
▉本报记者 时宜 北京报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