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七大开始,一再强调要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对于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建筑业来说困难很多,难度很大。但建筑企业必须要实行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型转变,这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组成调查组,对大连市的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与众多建筑企业家进行了共同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筑业在企业产权制度、用工制度、经营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深化改革,逐渐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随之而来的是管理工作的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也随之改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改变了大兵团作战、公司随着项目走的局面。实行了项目法施工,项目部逐渐成为独立作战、自行组织施工的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固定资产投入少,建筑企业的公司随着工程走,有了工程,公司全体人马就搬到工程所在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特别是企业学习了“鲁布革”经验,成为建筑企业管理上的亮点,给建筑业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效益,它的作用,它的正能量,早已显现出来,毋庸置疑。
(二)机构设置和用工方式比较科学。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工程施工不计成本,往往是企业机关人员多,机构臃肿,头重脚轻,人浮于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那就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因此,机构设置要符合市场规律。现在的建筑公司,力量主要集中在四个部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经营部(预算部)、工程部(包括质量与安全),这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建筑企业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而不断调整人员机构,同时在用工制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企业是养工人的,还包括退休工人的生活待遇。如大连市第一、二、三、四、五建在职人员2万多人,还有2万退休职工,基本上,一个在岗职工负担一个退休职工,使得建筑企业负担太重。后经产权制度改革,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管理,企业可以轻装前进。改革以后,改变了用工的方式,按照市场的需求,建筑企业实行经营管理层与劳务层分开,换句话说,建筑企业不再养劳务工人,劳务人员由劳务公司组织培训、施工,这是巨大的进步。我们走访时了解到,大多数企业按照资质的规定,一级和特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300人以上,根据工程量,有的还超千人,二级企业150人以上,三级50人以上,在满足资质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而增加,这是正确的。同时实行聘任制,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企业用工的“终身制”、“铁饭碗”,企业根据需要招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旦聘用,双方即签订管理合同,这对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制有很大的好处。
(三)管理层次趋于扁平化。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连市建筑企业的管理层次逐渐趋于扁平化。现在,建筑企业大致有三种管理模式,一是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的模式,即总公司通过分公司管理项目部;二是总公司直管项目部,不设分公司;三是在设分公司的同时,总公司对那些体量大、重要的工程项目部直接管理。我们倾向于总公司直管项目部的模式,减少层次,提高效率。据专家讲,发达国家的建筑公司都是直管项目部,不设分公司,真正实现机构的扁平化。设分公司的企业认为,增加一个管理层次,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由分公司管理项目部,一是可以减轻总公司的工作量,二是给项目部经理一个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人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我们也感觉是有一定的道理。至于设两个层次还是三个层次,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成不变。
(四)以制度管人。邓小平说,好的制度可以使差人变成好人;差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成差人,这充公说明制度的重要性。如果说计划经济偏重于以人管人的话,那么市场经济就要侧重以制度管人。现在的建筑企业在制度管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每一个企业都有十几项规章制度,都有员工手册,而且奖罚条文明细。通过制度管人,使干部职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五)注重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程序运作。不按程序运作就会出现乱管现象,影响企业发展的正常秩序。近些年来,大连市建筑企业都建立了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大连市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名列前茅。大连筑成集团董事长孟繁凯说,对于过程管理,我们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强管控,一是资金控制,二是质量控制,三是安全控制,四是经营控制(包括预算控制),每一项都有严格的程序,这样,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项目部的作用,而且可以降低企业风险程度。
(六)不同程度地应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必须要和传统产业结合,或者说,只有应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才能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调查中,企业的负责人对信息化的重要性都有共识,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大连市5家特级企业都实现了信息化,部分一级企业也在努力建立信息化中心。在计划经济时代 ,建筑企业每年工程量很少,用人工手段搜集信息、汇总信息可以满足需要。现在企业越做越大,每年施工项目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靠人工收集信息,满足不了需要,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才能将信息收集整理出来供领导决策。现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财务自动化、项目部施工信息自动化已经使建筑企业的领导尝到了甜头,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手段。
(七)设立法务工作部门。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企业的经营行为均以合同形式进行约定,这就可能在建筑市场中出现纠纷,甚至诉诸法律。国家住建部和司法部曾联合发文,建议建筑企业要成立法务工作部门,配备专职法务工作人员。为此,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在律师协会的支持下,专门搞了一次法务经理的培训,每周3小时,共72课时,聘请了9名律师担任讲师。并常年坚持开展法律讲座,每季度一次,现已举办了40余期,建筑企业的法务人员踊跃参加,效果很好。现在,一级以上资质的企业都成立了法务部门,配备了专职法务工作者,规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与法律顾问配合,使合同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这些年来,建筑企业的官司越来越少,有的企业十几年来没有法律官司,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由于大连市建筑企业注重管理,不断创新,促进了建筑企业管理能力和施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值年年增加。大连市建筑业的产值从2002年184亿元增加到2012年2031亿元,为辽宁省建筑业产值跃居全国第三位做出了贡献。辽宁省政府授予大连市“建筑业强市”称号。
二、建筑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建筑企业在管理上虽然有创新有亮点,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大连市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建筑业的管理比较粗放,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粗就是管理不细致,放就是管理不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和企业家们探讨了粗放的表现。一是从客观上讲,建筑企业有其特殊性,没办法与工厂相比,工厂是环境、厂房、设备、人员相对稳定,产品是流动的。建筑业正好相反,产品是固定的,人员、设备、场地和环境是不确定的,建筑企业一个工程一个地方,一个工程一个样,而且每一项工程的分项很多,达到几十种,劳务人员按照工种的不同流动性很大,作为一个工程项目部很难管那么细。二是有些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素质都比较低,这就造成了施工规范贯彻不彻底,甚至有违背强制性规范的现象,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把规范视为纸上谈兵,这就给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安全生产方面,有些农民工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爱惜生命,对他们来说,盲目性往往大于理性。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从表面上看是偶然的,其实多一点理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三是建筑工地因施工进度不同,人员变化很大,这就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计划不周,管理不细,就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空白点。
(二)人员素质不高给管理带来了困难。一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从技术人员转变过来的,管理经验少,管理能力不足。二是劳务队伍素质低下,文化水平低。据统计,现在的劳务人员存在着“三少”现象,即:40岁以下的很少,初中以上文化的很少,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很少;经过注册的执业人员也良莠不齐,这对项目管理、施工进度的把握、施工成本的控制均造成一定阻碍,进而对工程质量安全带来影响。
此外,施工队伍和工人队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长效机制,技术工人严重断层,这使得我国的建筑施工质量和新技术应用常年徘徊在低层次水平上,无法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骨干力量和科技提升效益的转型升级战略。
(三)产能过剩,盲目竞争现象严重。大连市建筑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走出去的企业比较少,导致房建企业产能过剩,互相压价,盲目竞争,恶性循环。有的建筑企业为了承揽工程,不惜微利甚至低于成本价,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而且扰乱了建筑业市场。
(四)建筑工业化水平低。工厂化是改变建筑企业施工方式的重要途径。大连市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建筑业依然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的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绿色施工也是刚刚起步,处于示范阶段。
(五)有的建筑企业贯彻规章制度不坚决、不彻底。有少数建筑企业规章制度是定了,但执行不坚决,贯彻不彻底。有的建筑企业虽然对员工实行绩效管理,量化指标,半年或一年以百分制考核,但往往因人而异,赏罚不明,不公平、不公正。有的企业制度是给员工定的,领导者不以身作则,造成制度形同虚设。还有的领导者动辄辱骂员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常听到,老板把项目经理“臭骂了一顿”,这样做起不到好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人管人现象。领导者要把道理讲明白,把危害性讲清楚,才能达到教育员工的目的,使员工心服口服,对发挥团队精神和贯彻执行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六)对农民工的培训不重视,有畏难情绪。按照国家和住建部要求,每一个工地都要办农民工夜校,大连市贯彻比较好的就是筑成建设集团,其他企业很少去办或者根本不办,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有畏难情绪。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除此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企业领导者重视起来,克服畏难情绪,才能把农民工培训工作抓起来,日积月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七)浪费现象严重。在调查中,建筑企业的领导共同认为,建筑企业在施工中的浪费是惊人的,有一个企业总经理说,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施工中浪费个百八十万太平常了。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的浪费、水电的浪费、施工过程窝工现象和返工现象等造成的浪费。也有在控制浪费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如建工集团的一个项目部,在一项工程中结束时,只剩下9根钢筋,他的工地,没有钢筋头,没有砖瓦石块。建工集团总经理说,他这个项目部,比别的项目部利润高出2个百分点,可想而知,建筑企业通过严格管理,节约的潜力有多大啊。
三、对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针对大连市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市政府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建筑企业主要领导的学习班。请专家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讲授建筑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特别是成为建筑企业卓越领导者的习惯行为,如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团队精神)、激励人心,以及企业的管控模式等,使建筑企业领导者开拓思路,开阔眼界,学会改善、发展、创新、进步。
(二)加大培训力度。针对建筑业干部员工素质不高的问题,建议市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规划,分层次地加以培训。目前大连市建筑企业利用冬闲时间对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每年都进行有计划地培训,效果很好。但是,对农民工的培训,特别是技能培训做得很少。有的建筑企业总说没有培训经费,这是不对的,国家财政部2006年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企业职工的培训费,按照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并且专款专用。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检查一下建筑企业是不是按规定提取费用进行培训,培训的资金是不是专款专用。
2007年3月,大连市建委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从收取的劳保费风险积累金中列支,这在全国没有先例,已实施了几年,得到企业的认可,效果很好。去年以来,这项工作停止了,企业和有关部门反映很大。建议仍按建委和财政局的文件,继续用劳保统筹基金加大对农民工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实力做出贡献。
(三)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引导建筑企业实行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精细化的管理,是提升建筑企业控制能力的重要管理形式,集约化将带来企业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和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提升。据我们了解,今年,筑成集团和圣鑫集团都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他们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现在已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建议市政府下气力抓好建筑工业化,不然将极大地阻碍大连市建筑业转型发展。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这将使建筑业的发展产生质的变化。在这方面,沈阳市走在全国最前面。去年,沈阳市建筑业工业化产值达3500亿,他们在经适房、廉租房等方面都实行这种生产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建议市政府主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项目部的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把勤俭节约、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工作落到实处。(建筑时报)
关于大连市建筑企业管理情况的调查
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调查组
从党的十七大开始,一再强调要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对于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建筑业来说困难很多,难度很大。但建筑企业必须要实行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型转变,这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组成调查组,对大连市的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与众多建筑企业家进行了共同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筑业在企业产权制度、用工制度、经营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深化改革,逐渐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随之而来的是管理工作的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也随之改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改变了大兵团作战、公司随着项目走的局面。实行了项目法施工,项目部逐渐成为独立作战、自行组织施工的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固定资产投入少,建筑企业的公司随着工程走,有了工程,公司全体人马就搬到工程所在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特别是企业学习了“鲁布革”经验,成为建筑企业管理上的亮点,给建筑业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效益,它的作用,它的正能量,早已显现出来,毋庸置疑。
(二)机构设置和用工方式比较科学。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工程施工不计成本,往往是企业机关人员多,机构臃肿,头重脚轻,人浮于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那就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因此,机构设置要符合市场规律。现在的建筑公司,力量主要集中在四个部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经营部(预算部)、工程部(包括质量与安全),这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建筑企业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而不断调整人员机构,同时在用工制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企业是养工人的,还包括退休工人的生活待遇。如大连市第一、二、三、四、五建在职人员2万多人,还有2万退休职工,基本上,一个在岗职工负担一个退休职工,使得建筑企业负担太重。后经产权制度改革,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管理,企业可以轻装前进。改革以后,改变了用工的方式,按照市场的需求,建筑企业实行经营管理层与劳务层分开,换句话说,建筑企业不再养劳务工人,劳务人员由劳务公司组织培训、施工,这是巨大的进步。我们走访时了解到,大多数企业按照资质的规定,一级和特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300人以上,根据工程量,有的还超千人,二级企业150人以上,三级50人以上,在满足资质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而增加,这是正确的。同时实行聘任制,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企业用工的“终身制”、“铁饭碗”,企业根据需要招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旦聘用,双方即签订管理合同,这对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制有很大的好处。
(三)管理层次趋于扁平化。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连市建筑企业的管理层次逐渐趋于扁平化。现在,建筑企业大致有三种管理模式,一是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的模式,即总公司通过分公司管理项目部;二是总公司直管项目部,不设分公司;三是在设分公司的同时,总公司对那些体量大、重要的工程项目部直接管理。我们倾向于总公司直管项目部的模式,减少层次,提高效率。据专家讲,发达国家的建筑公司都是直管项目部,不设分公司,真正实现机构的扁平化。设分公司的企业认为,增加一个管理层次,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由分公司管理项目部,一是可以减轻总公司的工作量,二是给项目部经理一个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人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我们也感觉是有一定的道理。至于设两个层次还是三个层次,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成不变。
(四)以制度管人。邓小平说,好的制度可以使差人变成好人;差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成差人,这充公说明制度的重要性。如果说计划经济偏重于以人管人的话,那么市场经济就要侧重以制度管人。现在的建筑企业在制度管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每一个企业都有十几项规章制度,都有员工手册,而且奖罚条文明细。通过制度管人,使干部职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五)注重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程序运作。不按程序运作就会出现乱管现象,影响企业发展的正常秩序。近些年来,大连市建筑企业都建立了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大连市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名列前茅。大连筑成集团董事长孟繁凯说,对于过程管理,我们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强管控,一是资金控制,二是质量控制,三是安全控制,四是经营控制(包括预算控制),每一项都有严格的程序,这样,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项目部的作用,而且可以降低企业风险程度。
(六)不同程度地应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必须要和传统产业结合,或者说,只有应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才能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调查中,企业的负责人对信息化的重要性都有共识,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大连市5家特级企业都实现了信息化,部分一级企业也在努力建立信息化中心。在计划经济时代 ,建筑企业每年工程量很少,用人工手段搜集信息、汇总信息可以满足需要。现在企业越做越大,每年施工项目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靠人工收集信息,满足不了需要,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才能将信息收集整理出来供领导决策。现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财务自动化、项目部施工信息自动化已经使建筑企业的领导尝到了甜头,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手段。
(七)设立法务工作部门。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企业的经营行为均以合同形式进行约定,这就可能在建筑市场中出现纠纷,甚至诉诸法律。国家住建部和司法部曾联合发文,建议建筑企业要成立法务工作部门,配备专职法务工作人员。为此,大连市建筑行业协会在律师协会的支持下,专门搞了一次法务经理的培训,每周3小时,共72课时,聘请了9名律师担任讲师。并常年坚持开展法律讲座,每季度一次,现已举办了40余期,建筑企业的法务人员踊跃参加,效果很好。现在,一级以上资质的企业都成立了法务部门,配备了专职法务工作者,规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与法律顾问配合,使合同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这些年来,建筑企业的官司越来越少,有的企业十几年来没有法律官司,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由于大连市建筑企业注重管理,不断创新,促进了建筑企业管理能力和施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值年年增加。大连市建筑业的产值从2002年184亿元增加到2012年2031亿元,为辽宁省建筑业产值跃居全国第三位做出了贡献。辽宁省政府授予大连市“建筑业强市”称号。
二、建筑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建筑企业在管理上虽然有创新有亮点,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大连市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建筑业的管理比较粗放,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粗就是管理不细致,放就是管理不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和企业家们探讨了粗放的表现。一是从客观上讲,建筑企业有其特殊性,没办法与工厂相比,工厂是环境、厂房、设备、人员相对稳定,产品是流动的。建筑业正好相反,产品是固定的,人员、设备、场地和环境是不确定的,建筑企业一个工程一个地方,一个工程一个样,而且每一项工程的分项很多,达到几十种,劳务人员按照工种的不同流动性很大,作为一个工程项目部很难管那么细。二是有些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素质都比较低,这就造成了施工规范贯彻不彻底,甚至有违背强制性规范的现象,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把规范视为纸上谈兵,这就给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安全生产方面,有些农民工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爱惜生命,对他们来说,盲目性往往大于理性。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从表面上看是偶然的,其实多一点理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三是建筑工地因施工进度不同,人员变化很大,这就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计划不周,管理不细,就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空白点。
(二)人员素质不高给管理带来了困难。一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从技术人员转变过来的,管理经验少,管理能力不足。二是劳务队伍素质低下,文化水平低。据统计,现在的劳务人员存在着“三少”现象,即:40岁以下的很少,初中以上文化的很少,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很少;经过注册的执业人员也良莠不齐,这对项目管理、施工进度的把握、施工成本的控制均造成一定阻碍,进而对工程质量安全带来影响。
此外,施工队伍和工人队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长效机制,技术工人严重断层,这使得我国的建筑施工质量和新技术应用常年徘徊在低层次水平上,无法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骨干力量和科技提升效益的转型升级战略。
(三)产能过剩,盲目竞争现象严重。大连市建筑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走出去的企业比较少,导致房建企业产能过剩,互相压价,盲目竞争,恶性循环。有的建筑企业为了承揽工程,不惜微利甚至低于成本价,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而且扰乱了建筑业市场。
(四)建筑工业化水平低。工厂化是改变建筑企业施工方式的重要途径。大连市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建筑业依然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的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绿色施工也是刚刚起步,处于示范阶段。
(五)有的建筑企业贯彻规章制度不坚决、不彻底。有少数建筑企业规章制度是定了,但执行不坚决,贯彻不彻底。有的建筑企业虽然对员工实行绩效管理,量化指标,半年或一年以百分制考核,但往往因人而异,赏罚不明,不公平、不公正。有的企业制度是给员工定的,领导者不以身作则,造成制度形同虚设。还有的领导者动辄辱骂员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常听到,老板把项目经理“臭骂了一顿”,这样做起不到好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人管人现象。领导者要把道理讲明白,把危害性讲清楚,才能达到教育员工的目的,使员工心服口服,对发挥团队精神和贯彻执行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六)对农民工的培训不重视,有畏难情绪。按照国家和住建部要求,每一个工地都要办农民工夜校,大连市贯彻比较好的就是筑成建设集团,其他企业很少去办或者根本不办,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有畏难情绪。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除此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企业领导者重视起来,克服畏难情绪,才能把农民工培训工作抓起来,日积月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七)浪费现象严重。在调查中,建筑企业的领导共同认为,建筑企业在施工中的浪费是惊人的,有一个企业总经理说,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施工中浪费个百八十万太平常了。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的浪费、水电的浪费、施工过程窝工现象和返工现象等造成的浪费。也有在控制浪费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如建工集团的一个项目部,在一项工程中结束时,只剩下9根钢筋,他的工地,没有钢筋头,没有砖瓦石块。建工集团总经理说,他这个项目部,比别的项目部利润高出2个百分点,可想而知,建筑企业通过严格管理,节约的潜力有多大啊。
三、对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针对大连市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市政府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建筑企业主要领导的学习班。请专家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讲授建筑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特别是成为建筑企业卓越领导者的习惯行为,如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团队精神)、激励人心,以及企业的管控模式等,使建筑企业领导者开拓思路,开阔眼界,学会改善、发展、创新、进步。
(二)加大培训力度。针对建筑业干部员工素质不高的问题,建议市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规划,分层次地加以培训。目前大连市建筑企业利用冬闲时间对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每年都进行有计划地培训,效果很好。但是,对农民工的培训,特别是技能培训做得很少。有的建筑企业总说没有培训经费,这是不对的,国家财政部2006年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企业职工的培训费,按照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并且专款专用。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检查一下建筑企业是不是按规定提取费用进行培训,培训的资金是不是专款专用。
2007年3月,大连市建委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从收取的劳保费风险积累金中列支,这在全国没有先例,已实施了几年,得到企业的认可,效果很好。去年以来,这项工作停止了,企业和有关部门反映很大。建议仍按建委和财政局的文件,继续用劳保统筹基金加大对农民工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实力做出贡献。
(三)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引导建筑企业实行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精细化的管理,是提升建筑企业控制能力的重要管理形式,集约化将带来企业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和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提升。据我们了解,今年,筑成集团和圣鑫集团都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他们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现在已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建议市政府下气力抓好建筑工业化,不然将极大地阻碍大连市建筑业转型发展。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这将使建筑业的发展产生质的变化。在这方面,沈阳市走在全国最前面。去年,沈阳市建筑业工业化产值达3500亿,他们在经适房、廉租房等方面都实行这种生产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建议市政府主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项目部的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把勤俭节约、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工作落到实处。(建筑时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