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委联合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五方面确保评级独立性 罚款可达500万


11月29日, 央行、财政部、发改委和证监会四大部委联合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这是我国评级业迎来的首个由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高级别监管法规,可谓信用评级业统一监管的里程碑式文件。



伴随《办法》发布的“答记者问”指出,《办法》主要涵盖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市场化约束机制。弱化事前监管,信用评级机构完成机构备案后再向相关部门申请业务资质,有助于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充分的市场竞争。



二是以事中、事后管理为重点。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在独立性、透明度、利益冲突管理、评级程序规范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充分信息披露,便于市场各方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评级技术、人员配备、从业经验等做出比较和判断。



三是健全符合管理实际的监管模式。基于现有监管格局,明确人民银行为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为业务管理部门,依法实施具体监管。《办法》作为行业基本监管规则,与分市场、分品种的业务管理规则相补充,既建立了统一监管框架,又体现了各业务管理部门评级监管的相对独立性。



四是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权及各方法律责任。



近年来,伴随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评级机构的业务亦快速膨胀;不过,发展过程中,评级公司内部管理问题频发,独立性不足,导致评级结果的公信力颇受质疑。



针对评级机构独立性问题,《办法》单列了一个章节(第五章 独立性要求),从五个方面专门对信用评级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独立性作出规定。



一是执业独立性。防止评级结果受到其他商业行为的不当影响。



二是机构独立性。信用评级机构与受评经济主体或者受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存在五种情形之一的,不得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三是人员独立性。评级人员在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期间存在应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



四是部门独立性。信用评级机构应当确保信用评级业务部门设置独立于营销等其他部门。



五是薪酬独立性。信用评级从业人员的薪酬不得与评级对象的信用级别、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状况等因素相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还在“法律责任”章节中,多次提及“逾期不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信用评级机构处该评级从业人员未备案期间参与的评级业务收入1 倍以上3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评级业务收入或者评级业务收入无法计算的,处200万元以上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的处罚方式。”



“处罚明确化了,尤其对员工。”当日,一位评级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监管部门“基本上没有针对个人的罚款措施”,而《办法》首次明确了包括高额罚款在内的相关处罚措施,“以前‘卖级别’很多都是高管策划的,以监管法规的形式明确,将有望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



附:央行、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1.《办法》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发挥着揭示信用风险、辅助市场定价、提高市场效率、改善融资环境等积极作用。规范信用评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的重大举措。



从我国情况看,我国信用评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信用评级机构规模不断壮大,评级技术不断发展,评级结果更加趋于合理,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信用评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监管规则不统一、发展水平不高、独立性不足、商誉和公信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行业制度规范,补齐监管短板,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健康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安排,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和监管实践,制定了《办法》。



2.《办法》在出台过程中征求和采纳各部门意见情况如何?



答:在起草《办法》过程中,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充分吸收采纳了中央编办、原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的主要意见,相关部门就监管框架、职责分工及具体条款达成一致。同时,人民银行在2016年10月12日至11月12日通过原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各方反馈意见277条。既有来自国内业界的意见,也有来自标普、穆迪等国外机构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经研究,我们采纳了绝大部分意见,主要集中在优化信用评级机构内控流程上;未采纳的主要意见集中在降低监管要求上。



3.《办法》的出台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答:在《办法》制定过程中,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对《办法》的政策影响进行了充分市场调研和审慎评估。《办法》的出台将对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产生积极影响。第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重要任务,《办法》的出台能够促进发挥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和风险定价等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第二,《办法》的出台有助于弥补监管短板,推动我国评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规范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三,《办法》的出台是在具体制度层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有助于构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信用评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4.《办法》从哪些方面完善了信用评级监管制度?



答:《办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突出信用评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明确行业规范发展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统一监管的制度框架。同时,《办法》与国际评级监管准则在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行业竞争、强化责任追究等方面相衔接。《办法》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市场化约束机制。弱化事前监管,信用评级机构完成机构备案后再向相关部门申请业务资质,有助于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充分的市场竞争。二是以事中、事后管理为重点。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在独立性、透明度、利益冲突管理、评级程序规范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充分信息披露,便于市场各方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评级技术、人员配备、从业经验等做出比较和判断。三是健全符合管理实际的监管模式。基于现有监管格局,明确人民银行为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为业务管理部门,依法实施具体监管。《办法》作为行业基本监管规则,与分市场、分品种的业务管理规则相补充,既建立了统一监管框架,又体现了各业务管理部门评级监管的相对独立性。四是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权及各方法律责任。



5.《办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办法》主要规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其中,“信用评级”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响经济主体或者债务融资工具的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就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做出综合评价,并通过预先定义的信用等级符号进行表示。“信用评级业务”是指为开展信用评级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结果发布等活动。“信用评级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同时,《办法》还注意与分市场、分品种业务管理规则相互衔接,明确“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制定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规则中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6.《办法》在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人员备案管理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按照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依法行政等相关要求,《办法》从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出发,对信用评级机构和从业人员备案管理方面进行了如下规范:一是设立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自公司登记机关准予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省级派出机构(以下简称备案机构)办理备案。二是信用评级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向原备案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分支机构应当向备案机构分别办理备案。三是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将高级管理人员和信用评级分析人员的基本信息向备案机构办理备案。四是信用评级机构的机构名称、营业场所、股东、公司高管等关键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或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备案机构办理变更备案。备案机构可以对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信用评级分析人员进行监管谈话,以评估其专业素质的合格性。



7.《办法》从哪些方面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要求?



答:信用评级机构的职责在于独立、公正、客观地对信用风险做出评估,因此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至关重要,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利益冲突管理也是事中、事后管理的重点。《办法》单列第五章,从五个方面专门对信用评级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独立性作出规定。主要包括:一是执业独立性。防止评级结果受到其他商业行为的不当影响。二是机构独立性。信用评级机构与受评经济主体或者受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存在五种情形之一的,不得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三是人员独立性。评级人员在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期间存在应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四是部门独立性。信用评级机构应当确保信用评级业务部门设置独立于营销等其他部门。五是薪酬独立性。信用评级从业人员的薪酬不得与评级对象的信用级别、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状况等因素相关联。



8.《办法》在加强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办法》立足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和监管实际,专设第六章,对信息披露渠道和披露内容作出规定。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通过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指定的网站和其公司网站进行信息披露。披露内容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基本信息、独立性信息、评级质量信息、评级信息来源、第三方尽职调查以及结构化融资产品评级信息等六大类内容。



9.《办法》在监督管理方面作了哪些规定?



答:《办法》第七章明确了监督检查措施。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办法》相关规定,履行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职责,发挥监管合力,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办法》明确了现场检查的方式、内容及检查要求;规定了信用评级机构要按照相关规定向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报送相关报表和资料。人民银行可以将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情况形成行业监管报告并适时公布。人民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根据监管需要,可以约谈信用评级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求其就相关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10.《办法》对信用评级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提高了罚款金额,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答: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按照规章制定程序,依法提高《办法》的罚款金额,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评级机构违规展业、恶性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等行为形成有效威慑,有利于促进评级行业规范发展。二是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尽快适应国际标准。近年来,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都对评级违规行为实施过严格处罚,罚款金额通常超过数十万、上百万美元或欧元。三是有利于提高投资者信心。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信用评级将成为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决策参考工具,从严监管有利于提高境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信心。《办法》提高罚款金额已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发〔1996〕13号)的相关要求履行完法定程序,获得国务院批准。



11.《办法》对境外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资质申请有什么规定?



答: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外信用评级机构申请在中国展业,享受国民待遇,依照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的现行规定执行。首家外商独资信用评级机构——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1月28日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19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时,可以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评级”。



12.《办法》对自律管理的规定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根据国内外加强金融市场中介机构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加强行政监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作为有效补充。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已成立的交易商协会、证券业协会、国债协会、外部评级风控委员会等自律组织或机制,对促进评级行业规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办法》对评级行业自律组织权责作出规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评级自律管理体系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健全自律机制,强化评级行业自我约束,有利于维护评级市场良好运行秩序。



13.《办法》实施前已开展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怎么安排?



答:《办法》规定,《办法》实施前已经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机构,应当自《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依照规定向备案机构办理备案。



14.信用评级行业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将在统一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监管合力,推动我国评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进一步改善行业竞争秩序,推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开放对等原则,促进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去,支持和引导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促进评级市场资源整合,形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四是加强国际评级监管合作,建立跨境评级监管协调机制。五是进一步健全自律机制,强化评级行业自我约束。